索引号: | 002489567/2025-0002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5-02-07 | |
发布单位: | 市交通运输局 | 政策解读: |
2024年,杭州市交通运输局(下简称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站位、强化责任,以更加勤廉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推动杭州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现将我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突出成效
2024年,全市共办理行政执法案件26334件,其中行政处罚23328件,告知承诺案件3006件,非现场执法案件 14841件,非现占比达56.36% 。
我局在全省率先实施行政执法“三书同达”,首创水上行政处罚案件“自助办”。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23年度杭州市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成绩突出集体;在交通运输部法制司通报的典型案例中,市交通执法队党委书记、队长吕永华同志入选表现突出的执法大队长,景区大队入选基层执法联系点,“鲁金华工作室”入选执法为民服务品牌,数字执法实验室“五个一”工作法入选执法质效提升工作法,入选数量占全省近四分之一,且为全省唯一一家在四方面均有案例入选的单位。淳安大队查处的农林船超载案入选交通运输部年度执法案卷评查典型案例汇编。上城大队“畅所欲言驿站”作为践行枫桥经验首批典型案例全省推广。
(一)以全面依法行政为主线,持续夯实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基础
一是完善行业法律体系。制定杭州交通立法工作计划,研究行业监管重难点问题,申报地方性法规建议项目4件,开展相关立法调研、座谈二十余次。启动《杭州市水上交通条例》立法修订工作,形成立法草案,争取就客运船舶停靠点建设、游艇租赁合法化、水上运动产业发展等上位法未规定或限制性内容进行创新性探索和突破,促进水运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市交通运输局名义制定并印发行政规范性文件5件,以市政府名义起草行政规范性文件1件。
二是做强文件审查决策。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确保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起草市政府名义重大行政决策1项。深化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全覆盖,全年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21条,完成长江经济带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等五轮公平竞争审查文件清理工作,对131件新增文件开展公平竞争审查。
三是增强行政司法良性互动。取得行刑衔接工作新突破,联合拱墅区检察院、公安制定《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工作方案》,建立涵盖联席会、线索移送与反馈、数据共享、执法协作的全链条衔接机制,梳理首批12项《交通运输行刑衔接指导目录》,有力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威慑力。召开司法复议行政疑难问题三方讨论会2次,为国家信访答复工作及景区出租车执法提供理论支撑。积极采纳司法建议书意见,汲取“司法智慧”,收到司法建议书2件并落实整改。妥善应对复议诉讼案件,全年共有复议案件12起,其中变更1起,中止1起,审理中2起,其余未有败诉案件,另有诉讼案件1起,已胜诉。
(二)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持续提升执法能力和规范化水平
一是谋划执法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贯彻落实国务院、交通运输部有关工作部署,印发《杭州市交通运输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对标五大目标,部署执法体制机制提优、执法队伍素能提升、执法综合能力提高等五大专项18方面工作,为未来三年全面提升杭州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提供全面指导。
二是提升队伍执法能力。实施分层分类标准化培训体系项目,创新情景模拟、实训实操、以考促学等特色培训形式,开展各类培训活动27次,覆盖2385人次,在编人员参训比例从2023年度的60.7%上升到94%以上。组织省厅执法比武备赛集训活动,交通运输部考试成绩全省第一。加强执法疑难问题支撑,研究形成执法疑难问题研究报告8份,发布指导意见3份,常态化开展“法制服务日”“全员执法日”“全员学法日”,营造全员学法、全面依法的良好氛围。
三是完善执法规范体系。修订杭州市特有事项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由150项调整为133项,增设19项“首违不罚”事项,进一步推进包容审慎执法,优化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制定交通运输高频“行政检查”事项自由裁量基准和西湖景区出租车案由裁量基准等三项基准,牵头编制交通运输部非现场执法实务指引,不断加强一线执法标准化指引。制定《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制度》等7项制度,持续推动执法行为规范化、透明化。梳理制定19个高频案由的说理式执法案由清单,组织说理式现场执法情景模拟比武活动,讲透法理、情理、事理、文理,不断提升执法人员说理式执法水平,以“法理相融”推动“案结事了”。
四是加强执法风险防控。完善执法责任管理制度体系,制定《行政执法监督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实现执法责任管理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管理内容、问题闭环的标准化、机制化,确保责任到人。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开展行政处罚决定分级分类审查。严格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定期抽查执法记录仪使用情况,每月开展案卷质量抽查评定,强化执法行为全过程监督,严格实施一线执法督察。
(三)以专项行动开展为抓手,持续破解交通执法重点领域难题
一是数智赋能,执法质效再升级。深化数字执法政企合作,与海康威视续签“数字执法实验室”第二个三年合作协议;与华是科技共建“智慧港航创新实验基地”,开展智慧港航未来技术研究。善用数字执法场景提效能,通过“数字打非”场景的应用,查扣非法营运大客车173辆,完成处罚49起,均超2023年总数;通过“网约车精准布控场景”的应用,自2022年开始,网约车双合规率基本保持97%以上,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9月重回全国第一;通过“机场、景区重点区域一张图”的应用,机场网约车撤单、巡游车违规揽客、景区诱购、拒载等营运乱象明显改善。
二是转变理念,便民服务再优化。率先实施涉企执法“三书同达”,编制交通运输高频案由合规守法建议书模板并全省推广,推动企业合规从“事后整改”到“全程防控”转变。截至目前,共执行“三书同达”案件1039件。规范实施涉企行政检查,深化“亮码检查”工作,科学编制行政检查计划,加强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层级之间行政检查任务的统筹,确保管住风险且无事不扰。推广应用行政处罚“掌上办”、自助办等惠企利民政策,将“掌上办”适用范围拓展至“普通程序”案件,将“自助办”适用范围拓展至水上执法,全市域推广公路超限案件“自助办”。
三是强化监管,专项整治更有力。强化出租车行业监管,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车辆、重点驾驶员、重点时段,持续开展“红线行动”和“百日整治”行动,共查处各类违法行为4687起,同比增109.4%。出租车行业呈现有责投诉量、严重违章投诉查处率“一降一升”良好趋势。相关工作获得姚高员市长批示肯定。强化客运市场监管,开展超长途旅游包车专项治理,组织10次“亮剑”指挥联动专项行动,查处各类客运案件834起、处罚非法营运大客车46起。强化危货行业监管,深化“浙运安”危货智控平台应用,异常危货企业蓝码率、危货驾驶员蓝码率、线索处置率、驾驶员安全码异常申诉处置率实现“四个100%”。强化驾培行业监管,构建驾培机构、教练服务质量动态评价体系,联动监管资金拨付进度与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引导驾培机构加强自身建设;联合公安部门开展“蓝盾”2号、3号行动和暑期专项整治,查处异地培训88起,学时造假173起,有力打击驾培市场乱象。
(四)以法治社会建设为重点,持续创新交通执法服务群众方法
一是打造枫桥试点站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市县一体推进”,制定全市交通系统枫桥站所创建工作方案,实施“五度创建法”,围绕“示范引领度”“支撑保障度”“规范专业度”“群众满意度”“协同治理度”,择优确定7家基层站所作为省级争创站所,形成一批以“畅所欲言驿站”“暖心航标灯”为代表的成果矩阵。紧盯矛盾风险化解核心目标,以“鲁金华工作室”为蓝本,建立健全基层调解员队伍,探索流动调解场景应用,推进矛盾调解与其他争议化解机制的协同。
二是打造交通信用体系。完成交通运输企业半年度信用评价工作,全市共有6092家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参评,5197家企业获评AA等级。实施信用评价结果分类监管应用,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中100%应用信用规则。积极创建“信用+”增值服务应用场景,为守信主体保驾护航。“信用+”政务服务场景为A级及以上企业纳入信易批“白名单”,享受分级分类免审、系统自动审批、优先快办等激励服务。截至目前,共办理业务量4660件,服务相关企业超1100家。“信用+”金融服务应用场景累计授信金额11273.02万元,服务人数超2.5万人次。“信用+”文旅服务应用场景向全市文旅行业推送信用优质的客运企业清单。本年使用信用AA级和A级道路运输企业车辆的旅游团队占比98.40%。
三是打造交通特色普法。开展《杭州市农村公路条例》集中宣贯,持续完善条例配套制度,编制涉路工程活动保护协议示范文本,为实现高标准建好、高要求管好、高水平护好、高效率运营好农村公路提供法制保障。深入落实普法责任制,结合安全生产月、路政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主题,扎实开展“普法进八区”活动,持续打造“鲁金华工作室”“小海狮少年海事学校”“畅所欲言驿站”等普法品牌。共计开展各类专题普法活动606场,覆盖普法对象约3万人次。
二、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2024年,我局党政主要负责人坚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各项要求,确保杭州交通的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平稳运行。现将具体履职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学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政府关于法治建设系列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借助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平台,将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相结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切实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
(二)突出依规执法,全面提升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主动适应执法单位内生需求,着力培养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法治专门队伍,将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作为队伍建设核心点。一是严格依法依规决策,强化法制审核和公平竞争审核,建立运用法律顾问、公职律师机制,强化重大决策和一线执法疑难问题专业把关。二是优化各类执法指引,规范执法流程,约束执法行为,全力构建规范化标准化执法体系。三是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和考评体系,探索数字监督新模式,实现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
(三)树牢法治理念,强化法治政府建设责任落实。持续实施领导班子带头学法制度,开展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定期集中学法活动4次,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定期听取法治相关工作汇报,制定发布《杭州市交通运输局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杭州市交通运输系统2024年法治工作要点》,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要求,压实压紧法治政府建设各项责任,为杭州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贡献交通力量。
三、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是交通运输行业法律规范有待更新。交通法律法规体系庞杂、涉及的专业领域多,修订不及时,导致整体法律法规较为陈旧。一方面,罚款数额偏高,导致行政相对人对交通执法的对抗性大。另一方面,交通法规与横向部门的法律规定交叉较多、衔接不畅。如公路治超、道路运输执法中,交通法规与交警部门法规就同一违法行为均有不同规定,交通法规处罚数额要远大于交警部门法规。
二是解决发展难题缺少上位法内容支撑。随着近年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水上休闲船舶、网约车第三方租车服务企业等的治理挑战逐渐显现。在“港口外客运船舶停靠点建设”“游艇租赁合法化”“低空经济试点城市建设”等方面,国家和省级层面尚未规定或有部分限制性内容,需进行创造性探索和突破,亟需支持和指导。
四、2025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一)聚力法治政府建设,优化法治保障。一是做好《杭州市水上交通条例》立法工作。围绕“杭州特色”和“水路交通行业特色”,在深入调研、意见征集基础上完善草案相关文本,为促进水运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制保障,高质量完成2025立法任务。制定出台《杭州市交通低空交通管理办法》政府规章,积极创新低空交通管理机制,为推动形成场景丰富多元、供给智慧高效、监管安全规范的低空经济健康发展良好局面提供首批政策支撑。同时做好《杭州市机动车维修业管理条例》废止后的执法衔接保障工作。二是严格合法性和公平竞争审查。确保政策措施两项审查全覆盖,强化法治底线思维。三是抓牢关键少数,落实宪法宣誓,结合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促进领导干部带头学法、讲法、用法。
(二)聚力执法队伍建设,注重效能提升。一是抓实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开展执法现场比试、普法视频拍摄、队伍形象展示等系列执法比武活动,以考促学,以考带练,全面增强执法实务能力、高效办案能力、化解争议能力。二是拓展数字执法建设,提升执法效能。优化数字执法场景,做强“现场+远程”执法办案模式,深化“一键办”“异地办”“网上办”基层应用,拓展“掌上办”案由。三是铸造执法铁军队伍。全面实施分层分类标准化培训体系,打造杭州交通执法培训精品课程库,建设水上、路上执法实训基地,探索运用AI课程提高学习效能,优化专职法审员队伍,建立动态综合执法人才名单库,培养“一专多能”高素质、专业化执法人员。
(三)聚力执法规范建设,提升标准规范。一是推进枫桥式基层站所创建,力争省级 “枫桥式”基层执法示范站所、特色品牌和典型案例入选数量、质量全省前列,市级以上“枫桥式”基层执法示范站所覆盖率不低于30%。推行“说理式”执法及“公益免罚”新模式,合理开展涉企检查,在日常执法中充分用好枫桥经验。二是开展执法监督,以执法三项制度、执法记录仪全量监管、案卷常态化评查为抓手,实现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完善执法考核评价体系,探索数字监督新模式。三是强化行政与司法衔接,推动交通执法部门与行政复议局、检察院、法院的沟通协调机制实体化运行,推动行刑衔接机制落地生效,增强执法风险主动防控能力。四是推动寓普法于执法,丰富普法宣传形式。推广普及“事前讲法、事中说理、事后释疑”的说理式执法,推广应用“声觉、触觉、视觉”三觉普法工作法,拍摄真人普法系列宣传短视频,在办事窗口、场站、服务区进行投放,提升普法宣传的趣味性、互动性、实用性,推进交通普法全行业覆盖。
(四)聚力重点领域整治,注重执法实效。一是加强执法联动。与交警、城管、市场监管、属地管委会等联动协作,重点打击景区出租车“诱购”、超限超载、客运包车市场等专项整治,坚决遏制乱象,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加强数字赋能。推广数字打非、网约车数字监管、百吨王智能分析、无人机巡查、网络预约处罚等场景应用,提高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质效。三是加强审管联动,做到信息互认共享、业务协同联动、结果闭环管理,确保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无缝衔接。
(五)聚力信用体系建设,力求服务满意。一是做好年度信用评价,制定信用评价工作指引,建立多部门联合会商机制,统一赋分标准,强化部门协作。二是构建“信用+”场景矩阵式应用体系。围绕提质扩面增效,聚焦“政府侧、社会侧、市场侧”资源,进一步深化“信用+”政务、执法、招投标、金融、通信、加油、学驾等应用场景建设,做好服务“企业、司机、消费者”的文章。横向发力,积极打造跨部门信用场景建设,根据市信用办“信用杭州专区”建设思路,在放心驾培场景入选全市首批特色应用场景基础上,推动“信用+”文旅、春秋游用车、准大学生学车报名等应用场景上架信用杭州专区,积极探索“信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场景。